查看所有新闻

开学季校园守护行动:儿童癫痫的科学认知与防护

开学季校园守护行动:儿童癫痫的科学认知与防护

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,儿童是其中的重要群体。对于老师和同学而言,癫痫常常因为发作表现复杂而显得“陌生”,甚至容易被误解。事实上,科学认识癫痫,不仅能帮助在校园里及时识别和处理发作,还能在日常相处中减少歧视和孤立。如同刚过去的世界急救日所倡导的—人人学急救,急救为人人。懂得正确的应对与守护;更能在日常相处中减少误解与孤立,为患儿撑起一片更安全、友善的成长空间。

爱的发制药希望通过这篇文章,从癫痫的常见诱因、不同类型的发作表现入手,科普癫痫的基本知识。同时,结合专业建议,帮助老师和同学提供与癫痫患儿相处的正确方法,构建更温暖的校园氛围。

一、癫痫发作的诱因
癫痫的发作并非毫无规律,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发作诱因。了解这些,能够更好地帮助癫痫儿童建立健康、稳定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环境。
•睡眠不足:缺乏充足的休息会使大脑过度兴奋,增加发作风险。1
•漏服药物:规律服药是控制癫痫的关键之一。1
•身体或情绪压力:如过度劳累、学习紧张、人际矛盾,甚至焦虑、沮丧等情绪波动,都可能成为诱因。1
•荷尔蒙变化:部分女性患儿在月经周期中由于激素水平的波动,也有可能引起发作。1
•疾病或发热:高烧或伴随身体疾病时,大脑容易受到刺激,增加发作可能。
•消化道问题:如呕吐、腹泻、便秘等。1
•特定刺激:例如强烈闪烁的光线、快速变化的几何图案,容易在部分患者中引起异常放电。1
•环境因素:炎热天气或身体过热,也可能成为触发条件。1
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诱因并不等于病因,它更多是“外部触发因素”。在校园环境中,老师和同学并不需要替孩子“避免所有风险”,但如果能够理解这些常见诱因,就能在日常中给予更多体谅和支持,例如提醒孩子规律作息、及时发现孩子情绪问题,并予以正确引导等。

二、癫痫发作的不同类型
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非常多样,2017年ILAE分类将其分为全面性发作(generalized seizures)、局灶性发作(focal seizures)、癫痫性痉挛(epileptic spasms)和反射性发作(reflex seizures)几大类。2
全面性发作以双侧对称症状为特征,是最常见的一类。包括:
•全面性强直—阵挛发作(generalized tonic-clonic seizure, GTCS)最为典型,表现为意识丧失、全身先强直后阵挛,常伴自主神经症状。2
•强直发作(tonic seizure)是躯体中轴或全身肌肉持续收缩僵直,持续 2-10 秒,偶尔可达数分钟,常见于 Lennox-Gastaut 综合征。2
•阵挛发作(clonic seizure)为双侧肢体节律性抽动,持续数分钟。2
•肌阵挛发作(myoclonic seizure)为快速短暂的电击样肌肉抽动,可累及全身或局部。2
•失张力发作(atonic seizure)因肌肉张力突然丧失或减低,可能导致点头动作,重者会导致站立时突然跌倒。2
•失神发作(absense seizures)则表现为动作突然中止、意识障碍,分典型(突发突止,持续 5-20 秒)和不典型(起止缓慢,持续较长),还包括伴肌阵挛(myoclonic absence)或眼睑肌阵挛(absence with eyelid myoclonia)的亚型。2
此外,肌阵挛 – 强直 – 阵挛发作、肌阵挛 – 失张力发作也是常见亚型,分别多见于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和 Doose 综合征。2
局灶性发作起源于大脑局部,按知觉状态分为知觉保留和知觉障碍(focal aware or focal impaired awareness seizures)两类。2
•自动症(automatisms)是局灶性发作的典型表现,即意识障碍时出现反复刻板的不自主动作(如咂嘴、拍手)。2
•过度运动性发作(hyperkinetic seizure)为躯干或肢体近端快速剧烈动作。2
•自主神经性发作(autonomic seizure)以心肺、胃肠等功能改变为主要表现(如心动过速、恶心)。2

癫痫性痉挛表现为躯干中轴和双侧肢体近端肌肉突然强直性收缩,历时 0.2-2 秒,常成串发作,多见于婴幼儿(如 West 综合征),发作期脑电图有特征性改变。2

反射性发作由特定外源性或内源性刺激(如闪光、阅读)诱发,可表现为局灶性或全面性发作,与刺激有明确时间关联,需注意识别触发因素。2

了解这些类型,能帮助老师和同学在第一时间识别出癫痫发作,从而更好地提供支持与帮助。

三、与癫痫患儿相处:老师和同学的正确姿态
根据中国抗癫痫协会官方网站的科普园地介绍,与癫痫患儿相处的核心是理解与平等,避免过度关注或忽视。
对老师而言

首先,应与家长保持有效沟通,明确孩子的发作类型、表现及注意事项,例如哪些动作可能是发作信号(如突然发呆、反复咂嘴),以及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(如手抖、困倦),以便及时反馈给家长,为治疗调整提供参考。

其次,可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看待癫痫患儿,避免过度特殊照顾(如刻意不让上体育课),同时在发作时保持从容,镇定的处理和必要的解释能消除恐慌,引导同学接纳甚至帮助患儿。必要时,可联合家长安排班级癫痫知识宣教,让大家了解疾病。

当然,如果孩子从来不在学校犯病,也没有明显的行为和学习问题,家长可以不向学校解释病情。
对同学而言

首先是不围观、不嘲笑。当患儿发作时,无需恐慌,应及时呼叫老师。日常相处中,应主动接纳,像对待普通同学一样互动,避免孤立。中国抗癫痫协会官方网站的科普园地强调,同学的理解与友善,能极大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。

四、减少误区与歧视:构建友善校园氛围
关于如何消除对癫痫患儿的误解,中国抗癫痫协会官方网站的科普园地给出了详细解答。
首先,需要澄清一些误区:多数癫痫患儿智力正常,与其他孩子一样能学习、玩耍。发作只是短暂的功能异常,并非 “怪异” 表现。

其次,要正视校园中可能出现的歧视。很多时候,嘲笑和孤立往往源于不了解。老师和家长可通过科普活动(如邀请医生讲解、播放宣教资料)让同学们明白:癫痫是一种可管理、可治疗的神经系统疾病,其发作通常具有短暂性和自限性,并非患者有意控制。了解这一科学事实,有助于同学们以更理性、包容的态度看待患病同伴,并在必要时能够主动、正确地提供帮助。

最后,应重视患儿的心理需求。癫痫患儿易因偏见产生自卑和孤独感,长期压抑可能加重心理负担,反而不利于发作控制。因此,应鼓励患儿参与集体活动、与伙伴正常交往 —— 这不仅能增强其自信心,也是心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。

癫痫并不可怕。通过科学认知,我们能够更早发现诱因,准确识别发作类型,并在校园中给予孩子平等、友善的对待。且老师和同学的接纳,比单纯的急救技巧更能为患儿营造安全的成长环境。

爱的发制药始终关注癫痫儿童,尤其是罕见病癫痫儿童的健康与成长。我们相信,知识是消除恐惧的最好方式,理解是走向接纳的第一步。当理解取代偏见,当接纳取代排斥,每一位癫痫患儿都能在校园中收获安全感、自信心和归属感。

1.Epilepsy Action Australia. 情况说明书:如何应对癫痫发作.Epilepsy Action Australia; 2017
2.中国抗癫痫协会. 临床诊疗指南. 癫痫病分册 (2023修订版). 北京: 人民卫生出版社,12-14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