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爱的发制药认为,癫痫不只是“发作”的医学问题,更关乎孩子的自尊、情绪与社交。本文依据《临床诊疗指南:癫痫病分册》和中国抗癫痫协会(CAAE)官方网站科普园地,从“生物—心理—社会”的视角出发,探讨如何在最大限度控制发作与提升生活质量之间找到平衡,让医学与心理同频共振、共同守护孩子的成长。
一、癫痫与心理相互影响
癫痫引发的心理问题
指南提示,心理/精神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,远超发作频率与疾病严重程度。即使发作得到控制,孤立感、社会隔绝感、被歧视与羞耻感仍可能长期存在。抑郁是最常见的并发心理障碍,是影响生活质量的独立因素;在反复发作人群中,抑郁患病率约为一般人群的 3 倍;在难治性癫痫中,抑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甚至超过发作频率与严重程度。焦虑同样常见(约为一般人群的 2 倍),且与抑郁类似,容易被漏诊、重视不足、难以及时治疗。此外,患儿还可能出现对发作的担忧、自我评价过低、挫折感、羞耻感、无助、绝望、烦躁与兴趣缺失等,心理适应能力相对较弱;部分患者可见精神症状(如错觉、幻觉、强迫等)与不同程度的人格问题。1
心理问题也会加重癫痫
指南与中国癫痫协会科普园提示,压力与情绪失衡可成为诱发或加重发作的重要情境因素;若长期陷于恐惧与羞耻,心理负担会反向放大疾病影响,形成恶性循环。因此,心理疏导并非“附加项”,而是与医学治疗同等关键的“第二支柱”。1
同时,在校宣教与同伴理解对于削弱“标签化”至关重要。根据中国抗癫痫协会官方网站的科普园地介绍,很多嘲笑与疏离源自不了解与恐惧;通过医生/家长/成年患者的分享或宣教视频,让同学明白“癫痫是可医治的疾病、并非异类标签”,能显著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并促进被接纳。
二、为何儿童更脆弱?
儿童与青少年正处于认知与社交发展的关键期,对同伴眼光更敏感。与其他慢性病患儿相比,癫痫儿童在生理状况上并不一定处劣势,但在社会心理维度更易出现孤立感、被戏弄与羞耻感,社交能力较差,女性患儿的社交困难可能更明显。1更需警惕的是,精神问题、认知障碍与学习困难可在疾病早期甚至初发阶段就出现。1
在家庭层面,高压力、资源不足与负面态度会显著影响孩子;而过度担心与保护易造成过分依赖,削弱独立生活能力。就学方面,若无频繁扰乱教学秩序的发作且能参与课堂,宜在普通学校就读;频繁发作者可在专科与儿科医师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。由于发作可影响注意力、思维与认知,患儿的学业表现常受波及,家长需与老师协作制定支持计划,帮助其完成学习任务。课余与运动方面,在安全前提下鼓励参与低风险活动(如露营、慢跑、散步等)与兴趣培养,有助于身心健康;同时,不回避青春期敏感议题(如性、早恋、饮酒),并说明其与发作的关系,帮助孩子作出理性选择。1
三、在“控发作”与“提生活质量”之间找平衡
《临床诊疗指南:癫痫病分册》指出,罹患癫痫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单纯的痫性发作。它不仅影响求学、交友、就业、婚育与家庭经济,长期照护也会给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与生活压力。其影响与年龄、性别、癫痫类型与严重程度密切相关。1
基于“生物—心理—社会”医学模式,治疗与康复的目标不再只是控制发作、缓解症状,而是追求整体健康的改善或恢复,在“控制发作”与“生活质量”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。因此,综合管理需以患者为中心、以抗癫痫治疗为基础,整合临床医师、家属/照护者与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,提升自我管理技能,从而改善健康、提高生活质量。1
四、心理干预与社会力量协同
1)帮助孩子增强“心理免疫力”
帮助孩子正确面对病情、保持自尊、增强社交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。将记日志、规律服药、定期随访与压力管理、充足睡眠、情绪调适纳入日常;1这些“可执行的微习惯”,能在长期稳定中累积“心理免疫力”。
2)科学宣教,减少“标签化”与孤立
根据中国抗癫痫协会官方网站的科普园地介绍,家长与老师可合作在班级开展癫痫知识宣教:邀请医生、家长或成年患者分享,或使用视频资料,解释发作表现与基本应对。老师在课堂上应平等对待、从容处理,必要时给出简短解释,有助于消除恐惧与误解,减少“标签化”与孤立。
3)心理治疗与医学管理协同
根据中国抗癫痫协会官方网站的科普园地介绍,不少家庭的关注点集中在“用药与副作用”,而孩子的真实感受容易被忽略。成功的心理咨询能帮助发现这些“盲区”,纠正对癫痫的误解(如过度担忧死亡/严重伤害),并协助患儿与家庭正面面对来自家庭、学校与社会的压力。并非每个孩子都需要高度“正规化”的长期治疗,但所有患儿都应了解“我患的是什么病、该如何面对”;当孩子或家长确有需求时,安排咨询更有意义。
4)把社区与社会资源的支持做“厚”
《临床诊疗指南:癫痫病分册》与相关内容指出:
组织与场景:CAAE 病友关爱工作委员会、省级协会与各级癫痫中心承担宣教与活动组织工作;可在门诊大厅/会议厅等设立“宣传园地”,或建立患者活动中心定期开展活动。
活动内容:包括科普与消除病耻感宣讲、康复指导、心理历程分享与互勉、家属照护经验交流,以及绘画、书法、工艺、摄影兴趣小组,“夏令营”“欢乐周末”等休闲活动,鼓励患者与照护者分享经验、彼此支持。
安全与伦理:活动遵循知情同意与自愿参加,注意隐私保护;线下活动需评估病情、鼓励家属陪同,频繁发作者优先考虑线上参与;组织者需完善场地安全与突发预案。
媒体与社区:依托各级医疗康复机构、活动中心与社区服务机构,利用正规媒体与机构平台传播健康资讯;同时警惕不规范治疗手段,避免受骗。
对孩子而言,一次发作会过去,但被误解与孤立留下的阴影,可能更久。当医师、家庭、学校与社会在同一套“关怀语言”下协同:科学用药、稳定作息、同伴理解、积极沟通与适度活动并行,孩子就能在被理解与被尊重中重建自信、提升生活质量。
在今年这个世界心理健康日特别关注系列下,爱的发制药与您一起倡议:让医学与心理双轨并进,让每一个癫痫孩子都能安心学习、自在交友、勇敢成长。
参考资料:
1.中国抗癫痫协会. 临床诊疗指南. 癫痫病分册 (2023修订版). 北京: 人民卫生出版社, 135-136,138-141.